首頁
1
PCI專業知識
2
遊戲與生活文化介入的社會性鷹架3
Missing parameters [name]
遊戲與生活文化介入的社會性鷹架
遊戲與生活文化介入的社會性鷹架

遊戲與生活文化介入的社會性鷹架
2023年12月10日 楊宗仁撰

 

蘇俄心理學家維高斯基(Vygotsky, 1978)首先提出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 ,簡稱 ZPD), 後來Bruner(1983)依據 ZPD 發展出鷹架(scaffolding)理論,遊戲與生活文化介入(Play-and-living Culture Intervention, 簡稱PCI) 著重在社會性介入,尤其是合作利他(Tomasello, 2019)社會性能力的介入,為了讓介入者能夠全面掌握介入要素,特別依據ZPD 及鷹架理論,提出社會性介入鷹架,協助老師及家長在進行介入時,用社會性介入鷹架來進行全面性思考,以掌握介入的

成功要素,使得介入效果更佳顯著;即使介入效果不如預期,亦可以此鷹架進行診斷,找出改善之道。

PCI依據合作利他的理論,發展兒童的社會性能力時,至少要採用六大介入要素,並搭搭配各種策略,以提升介入效果,如下圖所示,茲一一說明如下:

  fcd81be1551a2969f87eceea4f00c239.jpg

  

. 建立合作生態:

人與人之間交流互動時,會互相模仿(這就是文化學習的起點),以增加其知識及技能,融入所處的社會群體;此外,人類的每一個合作性的活動,都會需要各種社會認知、社會溝通、社會道德規範、協作合作、親社會性行為等種種的社會性能力,才能讓彼此的合作成功;因此建立合作的生態很重要,茲說明合作生態的要素如下:

甲、合作活動

社會性介入的活動,一定要以合作性活動為主,例如一起玩丟接球,追逐遊戲,一起抬桌子,玩看病的角色遊戲,一起打掃等等,而不只是進行個人的桌面學習,或個人看視頻的學習活動而已;個人的個別性學習是輔助性的功能,雙人以上的合作性的社會性活動才是主要的學習渠道。

乙、溫暖支持

親生或師生互動時,要讓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師長的溫暖,而不是感受到壓力; 師長(包括同伴)透過笑臉,讚美,肯定,指引,調整,以表達對兒童的接納及肯定,讓兒童樂於參與合作性活動。

丙、家庭合作

自閉症譜系兒童的社會性介入需要家人之間的合作,也需要家庭與學校、機  構、醫院之間進行合作,才能成功介入,並進一步將所學的內容泛化到各種場景及各種的互動物件上。

. 參與真實社會場景

所有的社會性介入都要在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進行介入,脫離社會場景及社會活動,社會性能力很難發展出來,在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進行介入,就不必再特別進行泛化, 就可以在學習的場景中使用學會的能力,因為真實的社會場景本身就包括了兒童所處的社會文化的內涵,茲說明如下:

甲、生活場景

吃喝拉撒睡都是兒童常見的生活場景,包括在家中用餐吃飯,洗澡穿衣,如廁淨手,睡覺休息,待客聊天等都是常見的生活場景;兒童在生活場景中與家人互動交流,向父母手足學習鍋碗瓢盆刀叉筷的使用,學習應對進退,人情世故等各種生活能力;在家中所學習的種種社會能力及文化內涵都是具有社會效度的, 可以用在所處的社會生活中。

乙、遊戲場景

兒童的自由時間,大約有四成左右的時間都是在玩遊戲,玩遊戲是兒童的天性, 不會玩遊戲,尤其是不會現假扮性遊戲是自閉症譜系兒童的特徵之一。隨著年齡的發展,兒童的遊戲認知想像能力會先從感官動作遊戲發展至功能性遊  戲,再發展至假裝性遊戲;此外,兒童的社會性遊戲的層次,也會隨著年齡的發展,先從單獨遊戲,再發展至旁觀他人遊戲,再至平行遊戲,再至共同焦點遊戲(大家的焦點在相同的玩具上,一起分享,一起玩這些玩具,最後至合作性遊戲,合作性遊戲是指有共同目標有劇情的遊戲(例如看病假裝遊戲

丙、共同背景

兒童參與真實的社會場景活動,並與人互動交流,就會累積出與他人的共同生活經驗,形成與他人(尤其是家人)的共同背景;共同背景可以用來詮釋解讀他人的行為意圖,很多自閉症譜系的兒童無法解讀他人的行為意圖,主要就是缺乏與他人的共同生活背景,就像一個人至其他國家或文化區域進行旅行時,有時會不知道當地人的行為意圖的情形是類似的。丁、遞回意圖

人們在在互動或溝通的過程中,知道互動對象是否在注意你在注意的事物是很重要的,這種能力稱之為延回意圖( ecu s ve ntent on),例如一個二歲的兒指向天上飛的鳥給媽媽看,但媽媽沒有到注意二歲的 兒,就不會與 兒一起去看天上飛的鳥,也不會命名"鳥"給  兒聽;在交談中知道對方是否知道你已經一天沒有用餐了,才能詮釋對方沒有請你用餐的意圖為何,這是人與人互動時,很重要的社會能力,這種遞回意圖的發展,大都要在真實的社會場景中與人互動時,才能逐步地發展出來的。

. 納入兒童的興趣動機

當兒童沒有興趣,也沒有動機時,不論師長們如何努力,都很難讓兒童投入學習活動,學習效果肯定是不好的;要找到兒童的興趣動機所在,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找,第一個依據 Maslow(1943)的需求層次論,二是兒童的自發性行為,三是自閉症譜系兒童常有的自我刺激行為,說明如下:

甲、需求層次

Maslow(1943)的需求層次論認為人類有五個需求層次的動機:1. 生理需求:吃睡等; 2. 安全的需求; 3. 社交互動的需求; 4. 被尊重的需求; 5. 自我實現的需求

乙、自發性行為

兒童自發性的行為常常代表他們的興趣與動機所在,例如兒童會自發地玩汽車玩具,自發地去看動物,自發地坐電梯,自發地排列數位積木等等,這些都是用來設計教學活動的來源。

丙、自我刺激

部分的自閉症譜系兒童會有自我刺激的行為,例如轉圈圈,晃手,來回跑, 玩膠帶,轉物品等等,這是他們在尋求感官刺激,我們可以從這些自我刺激活動得知自閉症兒童對於前庭覺、聽覺、視覺、觸覺及本體覺等可能有特別的興趣,介入者可以主動提供相對應的感官知覺活動,提升他們參與的動機。

. 量身定制(個別化)

所有的介入都需要個別化,也就是依據兒童的能力,家庭生態及所處的社會文化來決定介入目標、介入活動、介入策略,說明如下:

甲、個人能力

兒童的社會、認知、語言、動作、情緒等能力都是我們在挑選介入目標、介入活動、介入策略時要考慮的,讓學習的難度適中,或稍具一點挑戰性,學習效果可能是最好的,因為,一方面可以提升兒童的能力,一方面又不至於讓兒童有太大的挫折感;當然有些兒童可能需要簡單一些的學習活動,先讓他們有成功經驗後,才能夠加深一點難度。

乙、家庭生態

家庭生態是決定介入目標、介入活動、介入策略的關鍵因素之一,例如有些家庭很重視生活自理,但有些家庭不重視生活自理,但很重視語言;有些是單親家庭,有些是大家庭;有些家庭經濟比較拮据,有些家庭經濟比較寛裕;在考慮介入目標、介入活動、介入策略時,自然需要因應調整。

丙、社會文化

社會及家庭文化也是決定介入目標、介入活動、介入策略的關鍵因素之一; 有些社會及家庭文化極為重視規矩及規範,那規矩及規範就應該是首要的目標;有些社會及家庭可以容忍兒童的各種行為,但重視創意,鼓勵彈性及新奇的行為就會是重要的介入目標;其餘社會家庭文化的影響,都可以以此類

. 漸進獨立

對自閉症譜系兒童進行社會性的介入肯定會有挑戰,兒童可能有困難理解他人意圖、動機不夠強烈、注意力不專注、語言表達不完整、體力不支、情緒不穩定等種種的問題,此時就需要提供協助或提示,並在兒童可以自主學習時,師長們就要逐步地褪除協助與提示,使他們可以漸進獨立,自然地與人互動,參與各種的社會性活動。此時,可以提供的協助與提示有以下幾種, 說明如下:

甲、動作協助與提示

在兒童有困難時,給予動作的協助及提示,例如:有困難打開玩具盒時,可以用手抓住兒童的手一起打開,或者僅僅提示兒童,指向玩具盒開關所在之處亦可。

乙、口語協助與提示

在兒童有口語表達或有理解的困難時,給予口語的示範協助或提示,例如: 兒童有困難打開玩具盒時,不會表達"打開"時,可以由大人示範"打開" 的口語,等待兒童模仿"打開"二字,或者在兒童已學會"打開"二字時, 但說不太正確時,大人可以用嘴型進行提示。

丙、環境結構調整

兒童所處的環境越結構,越容易參與所處環境的各種活動,因此在兒童有困難參與所處環境的活動時,需要讓環境更結構些,説明兒童掌握空間功能。

丁、活動結構調整

不管是遊戲活動、聊天活動或者常規生活的活動都有高結構、中結構或者低結構的變化;自閉症譜系兒童有時會有困難理解當下的活動,這時就需要調整活動結構,先安排高結構的介入活動,再過度到中結構及低結構的活動。

戊、其他協助與提示

視覺提示是常用的協助提示的策略,包括時間作息結構卡,空間位置視覺提示卡、圖卡兌換溝通系統等;當然還有各式各樣的協助與提示的策略可以採用。

己、協助後消褪

當兒童有需要時,師長們提供協助或提示,但在兒童可以自發自主地與人互動交流時或學習時,師長們就要逐步地褪除協助與提示,使他們可以漸進獨立,自然地與人互動,參與各種的社會活動。

. 大量泛化

 

甲、水平泛化

水平泛化指的是難度相似,但活動內容不同;如應用到相同遊戲但玩法不同, 或相同活動的不同的變化,以增加所學社會能力的實用性。

乙、垂直泛化

垂直泛化指的是難度提高或者降低的泛化;難度提高是要讓兒童的學習可以更上一層樓,難度降低是要讓兒童的學習成功,減少挫折感。

丙、生活泛化

生活泛化指的是將學習結果應用在生活中的不同場景或活動的人事時地物 上,以提升社會的實用性。生活泛化可以是水平泛化,也可以是垂直泛化。

丁、遊戲泛化

遊戲泛化指的是將學習所得應用在不同的遊戲上面,也可以是相同遊戲的不同玩法,遊戲泛化可以是水平泛化,也可以是垂直泛化。

戊、高品質互動

大量泛化的主要功能就是要創造高品質的互動,若每週有25小時的互動交流,可以確保介入的成效;同時在互動時,要儘量提高互動的品質,以提升社會性能力。

 

社會性鷹架中的每一個要素都會有相對應的策略及技巧的應用,例如量身訂制的要素,就需要觀察兒童的日常行為、採取個別化策略、執行遊戲式的互動式評估、訪談家長、進行試教瞭解兒童的反應等,以全面地掌握兒童的能力,這些策略及技巧的應用,將另行撰文加以闡述。

 

 Bruner, J. S. (1983). Child's Talk: Learning to Use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4): 370–396.

Tomasello, M. (2019). Becoming Human.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