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PCI專業知識
2
遊戲與生活文化介入之四大核心能力簡介(心中有心)3
Missing parameters [name]
遊戲與生活文化介入之四大核心能力簡介(心中有心)
遊戲與生活文化介入之四大核心能力簡介(心中有心)

2023年12月10日 楊宗仁撰

心中有心的內涵

 

心中有心的能力是指兒童能夠猜測對方內心的感受、看法及觀點等,也能夠猜測對方心裡對於自己內心所想的感受、看法及觀點等。舉個例子:我知道媽媽討厭吃臭豆腐,同時媽媽知道我知道她討厭吃臭豆腐。所以媽媽認為我叫外賣時,我不會為她叫臭豆腐。如果我叫臭豆腐給媽媽吃,媽媽會很生氣,因為媽媽知道我知道媽媽討厭吃臭豆腐。但如果是一個不知情的親戚、朋友幫媽媽叫臭豆腐,媽媽雖然不高興,但不會很生氣,因為媽媽知道對方不知道她討厭吃臭豆腐,對方是無心的。

 

心中有心的能力不只是知道互動對象的內心的感受、看法及觀點而已,同時也可以知道社會大眾的內心普遍性的感受、看法及觀點,例如:大家都知道要付錢買商品,偷人家的東西是不對的。所以我偷商店的物品,如果被人發現時,別人內心裡會看不起我,我自己也會從社會大眾的觀點(社會規範來批評自己,我也會看不起自己,甚至會有罪惡感。也就是說我的心是認同社會大眾之心的,可以稱之為群體意圖性集體之心

 

().“心中有心所學習的文化內涵,最重要的五大項:

1.學習角色的社會規範:

 

社會規範常常是與角色結合在一起的,例如:在家庭中,子女的角色就與在學校中學生的角色不同,這二個角色要學習的社會規範也就不同。在心中有心階段,兒童清楚地理解角色期望及角色規範,例如:父母期待子女要孝順父母親,要能幫忙做家務,聽從父母的教導;而老師則期待學生要認真學習,遵守班級規範。兒童對於角色概念的理解,隨著年齡及社會經驗的增加,逐漸知道角色是根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形成的,沒有子女就沒有父母這個角色;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這個角色,所以角色之間有互補關係。角色規範是兒童在與人互動溝通時的依據,以子女的角色與父母互動溝通,當然不同于以學生的角色來與老師互動溝通。

 

2.與人共創社會規範:

 

新創的社會規範是來自眾人達成共識的新協定。前面提及的社會規範學習,年齡較幼的兒童只能遵守已經存在的規範,不能改變也不能創新。但至心中有心階段,年齡較大的兒童逐漸瞭解到:只要群體內大家都同意新的行動協定時,新的社會規範就產生了。包括在遊戲及生活中,都可以由眾人同意新協議的做法,創造新的社會規範。兒童所參與的各種活動及遊戲,只要大家同意了,就可以改變活動的規範或規則,也就是說社會規範的創造來自於社會大眾新的認可。例如:家務的分工、玩具的分配、遊戲的規則,以及各種活動的規矩

 

規則規範,只要參與的群體都同意,就可以改變活動的規矩規則規範。兒童需要具備心中有心的能力,才能參與新社會規範的創造。

 

3.與人對話並監控對話過程:

 

與人對話交談是學習他人觀點與社會文化規範的重要管道,也是兒童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對話交談時,需要監控話題是否對焦;對方是否理解我所說的話;我是否能夠掌握對方的觀點;我的對話方式、對話內容是否適合我的身份角色;是否會得罪對話的物件等。對話交談可以說是自閉症者最難學習的能力之一,因為對話交談是脫離生活場景的(對話內容是與當下生活場景無關,例如在餐廳與朋友談看病的過程),是一種抽象的社會溝通互動,完全依賴對話脈絡、對話雙方的關係、對話者的的觀點,且要想像聽者的內心的感受與想法等。

 

4.合作性思考:

 

人類的社會溝通就是合作性溝通,不但溝通如此,人類社會的大部分活動,都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不管是遊戲、對話交談、參與各種日常活動,都是在與人合作。只要合作就要整合不同的觀點,厘清合作目標、合作機制及合作規範。因此,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需要具備合作性思考的能力,意即要能夠從不同人的不同觀點來看事情,也就是要能夠具備統整各種觀點的能力,這就是合作性思考的能力。

 

5.道德認同及道德推理:

 

兒童發展至心中有心階段時,會將社會規範內化至內心中,並用社會規範來調控及評價自己的言行舉止。如果評價正面,會覺得自傲;如果評價負面,會覺得內疚,甚至有罪惡感。也就是,兒童會從社會規範的角度發展出道德認同的自我,會根據道德規範來推理與判斷自己與他人的言行舉止是否正確。例如:因為睡過頭而上課遲到是錯誤的,但如果在路上救人,因而上課遲到是可以被接受的理由。在此階段,兒童也開始從社會規範的觀點來想像自己的言行舉止會帶給他人何種形象,開始進行自我形象的經營。例如進行好兒童或好學生的形象經營,發展出道德形象及道德認同來,這是自我概念發展的重要內涵。

().“心中有心的介入策略

 

心中有心指的是個人會在內心猜測另一個人內心的感受與想法,也指個體有集體意圖性的能力,或者說是集體之心,並用心中有心來學習社會規範道德及社會群體的運作。包括:1.角色的社會規範; 2. 與人共創社會規範; 3. 與人對話並監控對話過程 ;4.與人合作並進行合作性思考 5.道德認同與道德推理。

 

心中有心的介入鷹架來說,以下分別就心中有心各個重要的內涵,分別提出相對應的重要介入原則:

1.       學習角色的社會規範 :

 ①   在生活中告知角色規範,並正向回應兒童符合角色規範的行為:

 

每當兒童擔任一個角色(或新角色)時,都要明確地告知兒童該角色的規範內涵。例如:去上幼稚園就說明你現在是學生了,作為學生要準時上學、聽老師的話、上課要專心、不懂時要發問;當與兒童去餐廳用餐時,要告知兒童我們是用餐的人、是顧客,顧客要點餐,用完餐要付錢等。當兒童表現出符合角色規範的行為時,要及時給予明確的回應或者口頭表揚;但當兒童表現出不符合角色規範時,輕者口頭警告,重者懲罰,讓兒童明確地知道其角色規範及父母師長對他的期望和社會期待。

 

②   在遊戲中扮演各種常見角色:

 

進行看病、上課、坐車、過生日、至親戚家做客、煮飯、做家務等不同的主題遊戲,並讓兒童扮演各種的角色。不但扮演學生也扮演老師,扮演病人也扮演醫生等角色,透過角色的互換,讓兒童可以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常見的角色行為及角色規範,透過互補性角色的扮演,能更清楚地瞭解不同角色的規範及其內涵。例如扮演老師的角色,會更清楚老師要做的事情及老師的觀點,再換成學生的角色時,就會清楚學生要做的事情及學生的觀點;進行互補性角色的角色輪流演出, 可以培養兒童從不同的角色來看事情,有助於發展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或稱觀點採擇)的能力,對於兒童的心智發展幫助甚大。

 

③ 在繪本故事或漫畫書中講解角色規範:

 

挑選強調角色規範的繪本故事或者漫畫書,尤其是能夠將角色內在心理歷程清楚描述的故事書。有些故事書或者漫畫書,會將子女、學生、顧客、乘客、病人等角色及角色規範融入到書中,先與兒童閱讀有關各種角色規範的故事書,然後透過假扮性遊戲再演出書中的角色,包括:好兒童、壞兒童的故事;或者好學生、壞學生的故事;或者好乘客、壞乘客的故事等,效果更佳。

 

④ 在生活中隨機說明角色規範:

 

在生活中會有很多機會可以隨機說明各種角色的行為方式及其規範。例如: 隔壁的小明昨天上學遲到被老師批評,這時家長就可向自己的兒童說:好學生應該要準時上課的,不能睡懶覺,如果生病了,應該向老師請假,不能不告訴老師就在家休息等等;透過日常生活的實例來加以講解說明角色規範,效果頗佳,這種隨機教學也包括對自己兒童的日常生活的指導。

 

2.       與人共創社會規範:

 ①   在遊戲中創造社會規範:

 

在合作性的遊戲中,例如:上學的遊戲,兒童們彼此討論,自行決定學生上學時間長短、學習的內容、作業的多寡、以及教室內的規範,以及違反規範後的懲罰。以此類推:醫師病人的遊戲、過生日的遊戲、老闆及員工的遊戲及各種常見生活的社會規範都可以在遊戲中重新創造或者改變其中的一部分,此種創造新社會規範的遊戲可以讓兒童體會到:社會規範是要經由社會群體共同協議,達成共識,才能成為我們的社會規範,要改變社會規範也要經由社會協定或者共識的改變才能調整,從而更深入地理解社會規範的本質。

 

② 在生活中創造社會規範:

 

在兒童自行組成的社會團體中,兒童們可以自行決定其團體的社會規範,例如:彩虹班的五個小朋友組成一個小團體,可以決定自己小團體的隊名,也可以自己決定隊歌或者隊旗,以及自己的小團體的規範,例如:小團體的成員每天早上要比別的同學早十分鐘到學校,每天要帶一個玩具與人分享,有人過生日時一定要寫一張生日賀卡等。

 

3.       與人對話並監控對話過程

 ① 與兒童大量對話聊天: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要常常與兒童對話聊天,並儘量創造兒童與年齡相近同伴對話聊天的機會。大人可以就兒童關心的話題來聊天,也可以就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來聊天;父母師長透過聊天給予兒童適切的對話回應,並創造一些機會讓兒童監控對話的過程,例如:說一些兒童無法理解的內容,或者故意弄錯人、事、時、地、物的訊息,讓兒童發現聊天出現偏差而進行主動糾正。

 

②   豐富生活經驗,增加聊天話題:

 

在聊天對話時要有話題來源,而兒童話題大都來自其生活經驗,所以豐富兒童的生活經驗就很重要;當然讀書或者從社會媒體也可以增加話題的來源。

 

③   特別教導對話能力:

 

研究發現:眾多自閉症譜系的兒童有困難聊天並監控聊天的內容,需要予以特別的教學才能學會,包括:引起注意力、開啟話題、輪流對話、傾聽、切換話題、結束話題等重要的聊天能力。

 

④   多玩角色扮演或複雜的劇情遊戲:

 

在假扮性遊戲中,兒童之間需要大量地進行溝通對話,從遊戲主題的選擇、角色的分派、劇情的編寫、遊戲道具的選擇等,都需要遊戲參與者進行對話交流, 遊戲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機會來練習與人對話並監控對話的過程。

 

4.       與人合作並進行合作性思考

 ① 參與家務,學會分工合作: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需要二人以上分工合作的家務事,都是教導兒童與人合作的好機會。就心中有心的層次而言,不只是要求兒童做家務而已,而是要兒童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到自己正在盡家中一分子的角色責任,是在分擔家人的勞務, 並知道家庭的共同目標就是家人互相幫忙,讓家人能夠平安健康幸福。大家共同維持家庭的整潔衛生,準備三餐,進而創造家庭的幸福,所以家庭成員之間要能夠交流討論,討論家務的分工合作,整合家中多人不同的觀點,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家庭分工。例如:媽媽準備三餐,爸爸倒垃圾、洗碗、拖地,兒童收拾碗筷、收衣服、拿快遞等。

 

② 安排參與合作性活動或運動:

 

需要雙人合作的橋牌,或需要五人合作的籃球,需要六人合作的排球, 或需要多人合作的桌遊,都是學習合作及合作思考的好機會。另外,一起舉辦生日派對或者各種活動都是需要雙人或者多人合作,在活動中決定活動目標,討論分工的合理性,這些也是學習合作及合作思考的好機會。

 

③ 進行合作性的假扮遊戲:

 

在合作性遊戲中,可以共同討論遊戲的目標、角色分派、劇情內容及道具的選擇、場地的佈置等,這些都會涉及多重觀點的整合,衝突的解決,這也是學習合作及合作思考的好機會。

 

④ 閱讀有關合作性的故事書或者漫畫:

 

可以用類似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打虎還需親兄弟,或者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折不斷等類似的故事來說明合作的重要性及做法。

 

5.         道德認同(認同)與道德推理:

 

人都有道德認同,會依據個人的道德認同來行動,並判斷哪些事情該做或者不該做, 並給予道德判斷所依據的理由,以下是此一目標介入的重要原則:

 

① 就道德事件進行社會性評價並討論:

 

拍攝一些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見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為,可以是幫助人、讚美人、教導人、分享玩具等各種親社會性行為,也可以說是亂丟垃圾、隨便罵人、考試作弊、偷東西等負面社會行為,然後進行討論,大家一起來評價這些道德行 為。然後再問兒童如果你自己做了這些事情,別人會如何評價你,你自己又會如何評價自己。透夠如此的方式,讓兒童逐漸地將評價他人與評價自己行為背後的道德規範內化至內心中,並以此社會道德規範來評價自己並調控自己的道德行為。

 

② 以道德事件為基礎進行角色扮演遊戲:

 

將前述所提及的道德及不道德的事件轉換成角色扮演遊戲,三至六人進行角色扮演遊戲(無人可用時,可以用玩偶代替真人),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擬不同角色的內在道德判斷及思考,遊戲前後都要進行充分討論,討論他人及自己對於道德行為的評價,道德行為背後的道德判斷及道德規範。透過角色扮演遊戲讓兒童建構出自己的道德推理及道德決策,並將道德規範內化以調控自己的道德行為。

 

③ 道德討論教學法:

 

道德討論教學法是根據兒童已發展出來的的道德認知水準,利用道德兩難式的問題進行討論例如:我的好朋友要求我幫他作弊,我到底幫還是不幫?,以提升學生的道德推理及道德判斷的層次,尤其是道德判斷背後的理由以及道德判斷所依據的道德規範。在使用道德討論教學法時,要提供常見且有意義的道德兩難故事,讓兒童們不斷地討論,反復質疑及辯論,逐步建構出自己的道德思考、道德推理、道德判斷,從而瞭解道德判斷背後所依據的道德規範,並內化道德規範以調控自己的道德行為。

 

④ 隨機教學法:

 

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碰到道德兩難困境,例如:同學要求幫對方作弊,或者知道他人偷東西,不知道要不要告狀,或者知道有人違反班規,不知道要不要告訴老師,或者裝作不知道?這都是師長教導兒童道德思考與推理的良好時機。與兒童討論,可以協助兒童建構自己的道德思考、道德推理,從而瞭解道德規範, 並內化道德規範以調控自己的道德行為。

心中有心的能力學習任何文化內涵時,都要有集體意圖性的能力,同時要在真實場景中來應用,以發展出個人的道德認同。道德認同的發展無法只靠成人的教誨,師長們的角色就是儘量創造出需要道德思考與判斷的場景,讓兒童透過與人的討論及自己的反思逐步地掌握道德規範。身為家長及老師一定要理解,以心中有心的能力學習相對應的文化內涵都是長期社會積累的,需要持之以恆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