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中有心的內涵及干預(下)
前文已經介紹過「心中有心」前三個介入目標的介入策略,本文介紹:4. 與人合作並進行合作性思考 5. 道德身份與道德推理,這二個目標的介入策略:
4. 與人合作並進行合作性思考
甲、參與家務事,學會分工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凡是需要二人以上分工合作的家務事,都是教導兒童與人合作的好機會;就心中有心的層次而言,不只是要求兒童做家事而已,而是要兒童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到自己正在盡家中一分子的責任,是在分擔家人的勞務,並知道家庭的共同目標就是家人互相幫忙,大家共同維持家庭的整潔衛生,準備三餐,進而創造家庭的幸福,所以家庭成員之間要能夠交流討論,討論家務的分工合作,整合家中多人不同的觀點,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家庭分工,例如媽媽準備三餐,爸爸倒垃圾,洗碗,拖地,孩子收拾碗筷,收衣服,跑腿等。
乙、安排參與合作性活動或運動:需要雙人合作的橋牌,或需要五人合作的籃球,需要六人合作的排球, 或需要多人合作的桌遊,都是學習合作及合作思考的好機會。另外,一起舉辦生日派對或者各種活動都是需要雙人或者多人合作,在活動中決定活動目標,討論分工的合理性,這些也是學習合作及合作思考的好機會。
丙、進行合作性的假扮遊戲:在合作性遊戲中,可以共同討論遊戲的目標,角色分派,劇情內容及道具的選擇,場地的佈置等,這些都會涉及多重觀點的整合,衝突的解決,這也是學習合作及合作思考的好機會。
丁、閱讀有關合作性的故事書或者漫畫:可以用類似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打虎還需親兄弟,或者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折不斷等類似的故事來說明合作的重要性及做法。
5. 道德身份與道德推理
每一個人都有其道德身份,他會依據其道德身份來行動與判斷那些事情該做或者不該做,並給予道德判斷所依據的理由,以下是此一目標的四大介入策略:
甲、就道德事件進行社會性評價並討論:拍攝一些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見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為,包括助人、讚美人、教人、分享玩具等各種利社會性行為,以及亂丟垃圾、隨便罵人、考試作弊、偷東西等負面行為,然後進行討論,大家一起來評價這些道德行為,然後再問兒童如果你自己做了這些事情,別人會如何評價你,你自己又會如何評價自己,透夠如此方式,讓兒童逐漸地將評價他人與自己背後的道德規範內化至其內心中,並以此規範來調控自己的道德行為。
乙、以道德事件進行角色扮演遊戲:將前述所提及的道德及不道德的事件轉換成角色扮演遊戲,三至六人進行角色扮演遊戲(無人可用時,用玩偶代替真人),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擬不同角色的內在道德判斷及思考,遊戲前後都要進行充分討論,討論他人及自己對於道德行為的評價,道德行為背後的道德判斷及道德規範;透過角色扮演遊戲讓兒童建構出自己的道德推理及道德決策,並將道德規範內化以調控自己的道德行為。
丙、道德討論教學法:道德討論教學法是根據兒童已發展出來的的道德認知水準,利用道德兩難式的問題進行討論(例如我的好朋友要求我幫他作弊,我到底幫還是不幫?我知道隔壁的小王有小三,要不要告訴他太太?),以提升學生的道德推理及道德判斷的層次,尤其是道德判斷背後的理由以及道德判斷所依據的道德規範。在道德討論教學法,要提供常見且有意義的道德兩難故事,讓兒童們不斷地討論,反復質疑及辯論,逐步建構出自己的道德思考、道德推理、道德判斷,從而瞭解道德判斷背後所依據的道德規範,並內化道德規範以調控自己的道德行為。
丁、隨機教學法: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碰到道德兩難困境,例如:同學要求幫對方作弊,或者知道他人偷東西,不知道要不要告狀,或者知道有人違反班規,不知道要不要告狀,或者裝作不知道?這都是師長教導兒童道德思考與推理的良好時機。與兒童討論,可以協助兒童建構自己的道德思考、道德推理,從而瞭解道德規範,並內化道德規範以調控自己的道德行為。
以「心中有心」學習任何文化內涵,都要有「集體意圖性」的能力,同時要在真實場景中來應用,以發展出個人的道德身份;道德身份的發展無法只靠成人的教誨就能成功。師長們的角色就是儘量創造出需要道德思考與判斷的場景,讓兒童透過與人的討論及反思逐步掌握道德規範。身為家長及老師一定要理解,以「心中有心」的能力學習相對應的文化內涵都是長期社會化累積下來的,需要持之以恆才能成功。